還是覺得中譯書名應該用"震撼教育"作為主標,因為後座力是如此巨大。

Unbelievable, and horrifying.

這本回憶錄的作者Tara Westover十分年輕,所以書中描述的並不是上個世代的經歷,而是發生在過去三十年間的美國,並且,此時此刻仍持續不斷醱酵著。

Tara出生在一個虔誠的摩門教家庭,信奉末日論、價值觀與主流社會背道而馳的父親,領著一家九口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。由於父母親堅決反對政府、學校、醫院等機構,也駁斥現代醫學,Tara九歲才拿到出生證明 (還沒有人能證實確切日期),從小無論傷筋動骨、甚至車禍、燒燙傷,一律回家等母親用草藥醫治。

Tara在書中提到,某回冬天扁桃腺腫大發炎,她父親說太陽照射是最好的消毒方式,要她去戶外把嘴張開曬太陽...... 嗯,結果因為太冷Tara撐不住就放棄"治療",還病得更嚴重 (她爹的評論是消毒不夠久、並非沒效)

Westover家小孩的童年,不是在父親的垃圾回收場撿廢鐵、就是協助母親調配草藥,還有為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預做準備,挖洞儲糧埋油藏武器。

身為么女的Tara,不但沒有任何小公主的豁免待遇,長年被兄長施暴,知情的父母卻選擇視而不見,甚至多年後Tara嘗試理性溝通,反而被指責撒謊、以及遭受更可怕的暴力威脅。

這些我們眼中奇葩到令人費解的事,在Westover家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屢見不鮮。或許他們也曾對總是沒有到來的末日感到疑惑,但父親一聲令下依舊乖乖上工。

我不禁想,難道是因長期處在極端思想所形塑的封閉環境裡,就全盤接受被灌輸的觀念了嗎?從來沒有聽過不同的聲音,應該就不會知道世界上還有他種曲調的存在。面對那些偶爾冒出頭的內心碰撞,最便捷的處理方式,就是歸咎於自己、忽略並順從,那麼日子就能繼續下去了。

Tara人生的轉捩點發生在十七歲那年,首次離家上學。

如果有所謂的起跑線,Tara晚了十七年才出發,卻一路衝進劍橋博士班,當了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,豔驚四座。但這過程一點都不夢幻順遂,反而帶出了更多價值衝突與認同障礙,讓Tara穿梭於兩個平行世界、疲於奔命。

雖然遭遇這麼多波折起伏,Tara下筆卻沒有批判也無怨恨,更不是用劫後餘生的心情暢談如何擺脫過去、取得成功。

這本回憶錄充滿了反思。

作者緬懷孩提時代的生活點滴,也難忘每個自我萌芽但隨即夭折的時刻;在三哥Tyler鼓勵之下跨出一點也不舒適的comfort zone,探索世界的同時更是尋找自我的定位與價值,並且爬梳清理與家人的羈絆糾結 (這本書獻給Tyler真的是實至名歸)

Westover七位手足的成年階段走往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:Tara與另二名取得博士學位的兄長選擇了"新世界"、與原生家庭的聯繫逐漸淡化,其他四位則繼續流連在從小長大的山區,頂多高中肄業、過著父母與上帝"認可"的人生。

對Tara的父母來說,她的所作所為無疑是背叛,而她在經歷了多年的掙扎與痛苦,終於明白以愛為名的恫嚇、禁錮是不對的,但卻撼動不了他人根深蒂固的冥頑思維,只能退後遠望。

"You can love someone and still choose to say goodbye to them. You can miss a person every day, and still be glad that they are no longer in your life."

接受教育,是使Tara Westover蛻變最重要的力量:開始思辨,拿回主控權,彷彿重獲新生。

學校只是個提供教育的場所,實際教授的內容與精神,受教者本身的動機與領受力,在在都會影響教育成果。這本書帶給讀者的,不是一個可供複製的典範經驗,而是更多更深入的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。

 


arrow
arrow

    有型的Bao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